首 页 信息公开 城管动态 政策法规 园林绿化 公路管养 调查报告 燃气信息 各地动态 通知公告 信息头条
当前位置: 主页 > 公路管养
 
荒地变良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3-08-10 02:35     信息来源:未知   作者:最新更新字体:   (双击滚屏)
  8月8日,聚焦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廣州市舉辦「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風活動。采風團走進從化區鰲頭鎮、增城區,實地調研縣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示範點、越秀風行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蓮花出水農科小鎮等,了解當地鄉村振興工作新進展。
  
  荒地變良田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見成效在鰲頭鎮萬畝良田示範基地的看臺上了望,連片的稻田在陽光下鋪展,稻穗長勢喜人。在農田整治工程開展之前,這裏的農田利用率低,非糧化問題嚴重。面對這一問題,落實農用地整治任務,實施改造水田、現狀農田,解決耕地非糧化、非農化問題,目前已經完成了首期2500畝農田整治,田地全部種上了水稻。
  
  「原來的丟荒撂荒率可能達到20%-30%。原來這是一個蔬菜基地,種植的是一些蔬果,因為運營不利有丟荒的情形。後來把它們流轉過來全做成水田,現在使用率已經是100%了。」據鰲頭鎮萬畝良田示範項目負責人魏景陽介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不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還使鄉村換了新顏。潖江(二)河是當地最大的一條河流,因地勢特征長年內澇嚴重,影響農業生產,通過河床屏障修整,節點修復等方式,防洪防澇能力提升,生態環境改善,兩岸從淤泥堆積變成農田青綠。
  
  據了解,從化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是全國唯一縣域國家試點,鰲頭萬畝良田示範項目是從化區和鰲頭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於2022年底啟動,至今已經在農田整治、河道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村莊整治、綜合服務中心和產業融合數智中心建設等方面取得建設性成果,堪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排頭兵、先行者。
  
  開拓鄉村新業態 帶動村民同致富在廣州從化的越秀風行田園綜合體園區,有一條龍潭舊區風情街,其一期工程初步形成了「食、住、行、學、遊、購、娛」多元業態,華美牧場、風情街「民宿-婚慶」產業、酒吧一條街等特色項目也在推進建設中。開拓鄉村新業態,不僅要依托鄉村原有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也要有資金、政策、勞動力、技術等多方面支持。對此,天天惦記民宿負責人鄒誌雄說:「越秀集團的投資帶動和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建設都做得很好,產業發展投入也很大。大樹底下好乘涼,他們把樹栽好了,長大了,我們在樹下幹活。」政策支持,黨建引領,國企搭臺,築巢引鳳,這是越秀風行田園綜合體項目給經營者的底氣和定心丸。
  
  記者到達該園區裏的牧場文化體驗區時,村民香姨正在共享農場的蔬菜園中勞動。過去要到外地打工,而今就近就可以找到工作了,香姨臉上浮出笑容。據了解,產業園區內的工作人員全部是當地村民,對此,鄒誌雄表示,度假區不僅要建設物理上的一個生活空間,更要讓遊客體驗一種生活方式,聘請當地村民做民宿管家,她們身上的本地文化印記自然就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對於村民,家門口的就業機會更是免去了外出就業的奔波之難。
  
  在「留住鄉愁,修舊如舊」的建設理念下,越秀風行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保留了鄉村原有建築風貌。記者走進即將投入運營的「結婚小鎮」,古樸的鄉村民居林立道邊,一棵已經生長三十多年的榕樹與修繕過的房子相對。建設項目與當地能「相處」得如此融洽,正是因為建設是在鄉村原有的風貌上進行的。一位當地土生土長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裏原來有些老房子塌了也沒人管,我們把它租下來,重新修繕。」
  
  據悉,8月底結婚小鎮就會對外營業,屆時廣州市民政局會在這裏設立一個結婚登記處,形成一體化婚慶產業鏈。
  
  小鎮新貌助力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位於增城的絲苗米產業鏈示範區上空,時有白鷺飛過。「我們這裏發現的鳥已經超過了280多種,已經成為大灣區觀鳥愛好者必到的打卡地之一了。」鄉村建設不僅要有青山綠水,更要讓村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鄉村來,再回到鄉村,返鄉創業的能記家庭農場負責人莫麗賢想把這裏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
  
  農家體育旅遊、周末親子遊等活動支持遊客沈浸式體驗一粒米的成長過程,「認養一畝田」,當季蔬菜和絲苗米產品隨時快遞上門。莫麗賢介紹,「起初講文明建設,村民是不聽的,但是當我們把遊客帶過來,帶來經濟流之後,村民就自發把這些事幹好了。現在村民看到遊客掉落的垃圾都會自己撿起來,也不會光膀子下田幹活了。」
  
  據介紹,園區開展的暑期公益研學活動搭建了大學生和鄉村孩子之間的交流橋梁。同時開展的「田間導師」研學活動中,由當地村民擔任導師。「種了一輩子田的村民把他們的經驗教給孩子們,他們就會很高興,發現原來自己也是可以做老師的,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就強了很多,就會催發他們追求更文明的內生動力了。」莫麗賢說。
  
  智能化、規範化生產優質特色農產品增城絲苗米素稱「米中碧玉」,清朝庚辰年(1820年)版的《增城縣誌》對增城絲苗米已有記載:「案近來,早熟有棟赤,有上造絲苗,有白谷仔頗佳,晚熟有泉水占,絲苗最佳。」記者走進絲苗米產業示範區,機器插秧正在進行中,幾分鐘後兩排秧苗就整齊地排列在田間。
  
  水稻育秧工廠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浸種、播種、疊盤催芽等環節,全周期20到25天即可成秧。絲苗米目前主要銷往珠三角地區,「我們希望提高灣區人民吃飯的質量,我們的碗不僅要裝中國糧,我更希望裝的是我們增城絲苗米。」增城區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李茂禾說。
  
  絲苗米插秧絲苗米插秧在蓮花出水農科小鎮,黑米、荔枝醋、小龍蝦、荷葉茶等特色農產品正以「前店後廠」的方式供應市場。最近完成的養殖技術和配置的更新提高了養殖效率,一個人可以負責2500到3000頭黑豬養殖。同時更新後的黑豬豬種抗病、抗應激能力較強,減少了獸藥使用,踐行了「無抗養殖」理念。
  
  豬舍實時監控畫面內,記者看到,豬舍內部幹凈整齊,窗戶上有陽光照進。據介紹,整個養殖廠設計規模為6萬頭,目前存欄量2萬頭,養殖廠飼料科學配置,肥料種養循環,最終形成品牌IP。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灌云数字城管 www.gyzhcy.com 版权所有网站地图